從“懸崖下的村寨”去九宮格分享到“烏江明珠”_中國網

清晨,烏江源百里畫廊的薄霧還未散去,貴州省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已熱鬧起來。灰瓦白墻的黔西北民居在晨光中錯落有致,牛角裝飾的屋脊下,苗族繡娘楊艷正將一匹蠟染布料鋪展開來,細密的紋路在陽光下泛著靛藍的光澤;民宿老板楊龍忙著招呼游客入住,小院里飄出臘肉的香氣……這個曾因“手扒巖”天險與世隔絕的深度貧困村,如今已成為“山青、水綠、村美、人和”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,書寫著生態移民與鄉村全面振興融合發展的生動篇章。

民生“暖起來”:搬入新居更搬出希望

舞蹈教室搬遷前,我家住的是‘上樓下圈’的木房——樓上睡人,樓下養牛,全家靠種小黃姜換生活必需品,每次背姜翻越‘手扒巖’去10公里外的集鎮趕集,來回都得耗上5個鐘頭。”回憶起搬遷前的日子,60歲的化屋村村民王光焰仍歷歷在目。

化屋村原名“化屋基”,意為“懸崖下的村寨”。三面環山、一面臨江,石漠化嚴重,水、電、路都不通,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60%,出山“手扒巖”、喝水江邊背、住著茅草屋,九宮格曾是化屋村的真實寫照。

2017年,化屋村34戶苗族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告別了世代居住的老麻窩寨,搬進了移民安置點。為讓群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致富”,黔西市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升級:新建通村公路,鋪設自來水管網實現戶戶通,架設電網與5G基站……曾經需要攀巖涉險的化屋村,現在開車10分鐘可達集鎮,游客可乘船沿烏江直達村碼頭,安置點新建的黔西北特色民居群依山就勢,飛檐翹角間點綴著苗族牛角圖騰,人均25平方米的安置房內,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。

站在新居門口,望著整潔的村道,王光焰感慨:“現在趕集在九宮格家門口就能坐車,家門口就能就業,孩子上分享學再不用翻山越嶺,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!”

搬遷后的化屋村不僅解決了住房問題,更通過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,讓村民生活品質躍升。如今,村內道路整潔寬敞,126座污水處理設施實現生活污水全治理,62戶民居庭院改造后成為景觀小品,休閑步道沿江蜿蜒2.35公里,健身器材、穹幕影院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。曾經的“手扒巖”古驛道被保留為文化遺址,而新建的旅游直升飛機停靠點、滑翔傘降落點則成為新時代的發展印記,昔日的“懸崖孤島”已蛻變為“烏江明珠”,正不斷推進化屋旅游產業發展,帶動化屋群眾增收。

非遺“火起來”:指尖技藝變致富產業

旅游業蒸蒸日上的同時,迎來變化的還有化屋村的苗繡車間。近年來,在政策激勵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,化屋村不斷將“指尖小樹屋技藝”轉換為“指尖經濟”,讓化屋苗繡產品遠銷全國各地。

楊文麗,化屋村里的苗繡致富帶頭人。不到30歲的她已經有20多年繡齡,手藝是從姥姥和媽媽那兒一針一線傳下來的。

2019年,楊文麗放棄浙江制衣廠的工作回鄉創業,成立蠟染刺繡公司,通過短視頻平臺推廣民族文化,并開設“線上+線下”銷售渠道。她設計的苗繡服飾和工藝品暢銷海內外,公司年營收突破百萬元,為30余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。“下一步要深化非遺與旅游融合,讓傳統手藝成為‘活’產業!”楊文麗說。

近年來,化屋村通過不斷擴大化屋苗繡車間小樹屋規模,開發苗繡蠟染文創產品100多種,并在村內扶持開辦苗繡小作坊,通過電商、網紅帶貨等方式銷售到全國各地,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。

從麻窩寨搬遷到化屋村的苗族繡娘楊艷,就是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化屋村旅游的發展,重拾祖傳的苗族刺繡蠟染手藝,開辦了一家小作坊,對外銷售手工藝品。楊艷創新“彩繡”技法,將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結合,推出皮包、紙巾盒等文創產品,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。“訂單多到忙不過來,外國游客都慕名來訂。”楊艷說,作坊還帶動村里6名繡娘就業。

“我們希望將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產品相結合,持續深挖民族文化內涵、注入創意活力,把苗繡蠟染等特色產業做出品牌、推向市場,更好帶動群眾共同增收致富。”新仁鄉黨委副書記、鄉長田佳秋說,去年,化屋村共開展苗繡蠟染技能培訓3期,培訓200余人次,相關從業者戶均增收超萬元。

產業“融起來”:山水文章繪共富新篇

站在烏江邊,村民楊龍指著遠方的觀光步道感慨:“過去爬‘手扒巖’賣魚蝦,現在坐家里收房費。”他的“山水云間”民宿年入20萬元,14間客房旺季天天爆滿。

像楊龍這樣端上旅游飯碗的,在化屋村并非少數,尤榮學就是其中之一。

2016年,看到家鄉旅游發展風生水起,游客紛至沓來,外出打工多年的尤榮文、尤榮學、尤榮利三兄弟用積蓄購買了2艘游船,回鄉成立畫廊航務有限公司,依托家鄉秀美的山水,吃上了“旅游飯”。

“開始的時候游客不多,生意不算好。”尤榮學說,2021年2月3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村后,大量游客循著總書記的足跡紛紛來到化屋村。“最忙的時候,我一天跑了5趟,幾乎就沒有休息過。”尤榮學介紹,去年他家游船收入就超過10萬元,種小黃姜又收入10多萬元。

近年來,依托烏江的壯麗山水和苗族文化底蘊,化屋村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。村里建起觀景臺、步道和碼頭,打造苗族歌舞表演、農家樂、精品民宿等旅游業態。如今,25家民宿、40家農家樂沿江而建,野奢度假營地帳篷如繁星點綴山崖,攀巖、滑翔傘等體旅項目吸引年輕游客,年接待研學團隊60余次。

產業融合的觸角還伸向田間地頭。化屋村還大力推進化屋“三黃”(小黃姜種植、黃粑加工、黃牛養殖)產業發展,以“大旅游+三黃”為主導,持續與貴州黃牛集團合作、壯大化屋養牛產業;黃姜產業鏈延伸出姜酵素、姜甜酒等深加工產品;黃粑廠日產2000斤,2024年銷售額達240萬元,為60余名村民提供崗位。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更讓集體經濟連續3年分紅超百萬元,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.08萬元。

站在烏江畔遠眺,青山疊翠、碧波蕩漾,化屋村的故事仍在續寫。如今的化屋,青山依舊在,換了新人間。那些曾經背著背簍爬“手扒巖”的身影,正在民宿露臺笑迎八方客,用苗繡針腳編織出屬于自己的“金飯碗”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